45 有情緒沒想法


45 有情緒沒想法




心理治療理論中的認知行為學的理情療法中也對於行為被引發的順序提出這樣的觀察--先有想法/信念,然後才有情緒/感受,然後才引發了行為,邏輯和實際上似乎都可以說明。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情境看起來似乎並不是完全如此,有時候好像是情緒先出來才會有想法和行為,或者只看到了情緒和行為的合併表現,有時甚至在行為之前什麼情緒想法都沒有就這樣表現出來了,所以我們在這篇文章中先就前面兩者的狀況來討論。

許多時候在一個情緒事件中,我們會發現到事件刺激一出現,情緒在第一時間就衝上來或浮出來,然後我們事後才發現跟隨著那個情緒的,是許多相關的想法,那麼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如何藉由修正我們的想法來改善情緒的狀態呢? 先說明一下,事實上,若不去追究,而我們若能夠依據前面所討論的書寫和呼吸工具耐心的進行處理,無論看起來是誰先誰後都能夠改善的,只是我們若能夠多了解和觀察一些心智的機制或許對於處理這些行為模式可以更有些掌握。

若發現情緒似乎先蹦出來,事實上那是因為我們長期以來的制約結果。我們觀察得比較明確的思想先於情緒的時候,各位可以留意到,是在事件發生當中似乎沒有什麼狀況,而在事件發生之後,我們開始拿這些人事物作為材料去反覆思考和歸因的時候,逐步的一滴滴的累積一點一點的情緒,然後又連結了過去記憶,引發了整套性格模式,於是開始做出一些行為,而這是我們開始利用新的事件去創造實行性格的過程,這些性格可能是原本就有的,也可能是新造出來的。然而,當我們利用生活事件去重複的提取這些人格模式的時候,反應速度就會變得越來越快,而因為長期的累積了這些人格/性格記憶,累積的情緒包裹/情緒體也就相對的越深廣和強壯,於是在類似的一個刺激/啟動點出現的時候,就足以立即的引發整個情緒事件,看起來好像只剩下情緒性的肢體語言,整體反應快到自己來不及去介入,去覺察、呼吸和停止。

一般沒有能夠意識/覺察自己在情緒中的自身責任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人們,通常會相當的深信和歸因於一切都是因為外來的啟動而導致如此,成為抱怨的受害者,或者另一個極端是批判自己出了問題然後陷在自責和壓抑之中。然後這兩個走向都將繼續的加深加廣這些性格模式。若要停止並修正,唯有盡快的處理。在這個情形中,我們便是需要在事後去面對,去書寫、領悟、改變,所以我們也知道當一個模式已經存在一段長時間並有深層的情緒體在裡面時,這會是一個相當的過程,因為需要藉由一個個事件的發生,或者去有紀律的給自己時間去深入到記憶中看清全貌。

人們的心智系統也在某種轉變的過程,它們與我們的身體似乎更緊密,對心智相當敏感的人,或許也能觀察到,無論是否處理過,有些性格模式好像更沒有警訊的就這樣快速全套的冒了出來成為行為反應,更是來不及阻止,但是請各位仍然耐心的去處理,因為即使心智的速度快,我們已經更加的了解它,並且已經具備了該有的方法,即使情緒和行為看起來好像是先發生的,但如果我們坐下來面對自己去書寫而不是只是在心智裡面想,仍然可以逐漸看到思想信念和出發點是如何成為情緒的操手隱身在其中,要注意許多的想法是在潛/無意識的層面,原本就不容易立即的看到,而當我們一點一滴的去書寫看見和解構它們,我們就在強化我們的覺察力,最後終究能夠在行為之中或之前覺察到而能進行當刻的轉變,甚至整個釋放掉這些心智人格。

有些人會說處理情緒看來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它們看來是如此的深廣長遠,然而這其實也是屬於心智的解讀和歸因,因為那看來巨量的情緒,其實際重量輕如鴻毛,在我們的物質身體中是不成比例的,經過了呼吸過程是可以逐漸回收和釋放的,而要在行為層面改變,只有藉由書寫和實際的應用來證明給自己。只怕因為我們是如此的相信我們的相信而失去了改變的機會。謝謝閱讀。

留言